价格合理 安全可靠 | 雇主放心省心
当前位置:主页 >家政服务/新闻 >
家政服务/新闻
娃摔倒了,要不要去扶起来呢?
关键词:人民桥附近家政,红岭附近家政,红南附近家政

基于「社会性参照」做出哭的决定

如何理解「社会性参照」呢?通俗点说就是「察言观色」。

宝宝大约在 8、9 个月的时候,就已经进化出这项「技能」,是不是比你想像的要早得多?

从这个年纪开始,当孩子碰到什么自己处理不了的棘手难题时,就会依靠周边其他人的表情、情绪、行为作为线索,决定自己该怎么办。

当爸爸妈妈莫名其妙地开始着急,宝宝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。这个时候首选解决方案之一,就是社会性参照。

宝宝们会参考周围其他人,尤其是爸爸妈妈的反应,再选择自己「匹配」的反应。

当爸爸妈妈出现「担心」「着急」的紧张状态,宝宝心里一琢磨:

怎么了怎么了?妈妈为何这么紧张?还摸我的头?不管了,先哭了再说!

依托于「心智理论」的归因能力

直白点说,就是「揣测」大人的意图。也就是分析他人想要什么、期待什么的能力。

宝宝会根据大人的行为去思考:「妈妈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她在期待我(宝宝)有什么反应」。

当大人像视频中那样,做出了宝宝意料之外的反应,宝宝就会快速评估,大人这么做的用意何在。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,自然会作出不一样的评估,并给出不一样的反应。

小宝宝对爸爸妈妈是具有 100% 的信任,他们会把大人的这种行为理解成:

一定是因为我磕到头了,所以妈妈才这么紧张。只是我还没有感觉到。哭!我好痛!

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儿童,他们的心智逐渐成熟,面对父母突然的意外反应,就不会再哭了,因为他们知道:

我爸一定是因为想逗我玩、骗我哭,所以才会这样。幼稚!不理他!

长期养成的「操作性条件反射」

无论是「察言观色」还是「揣测」,都是人类幼崽不断进化的自然结果。

真正把「咚咚声」「大人着急」「孩子大哭」建立关联的,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,就是长期养成的「操作性条件反射」。

所谓「操作性条件反射」,就是通过正强化或负强化,增加动物以及人类某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,从而获取想要的结果。

孩子磕了碰了开始哭泣,妈妈注意到,边担心边安抚。这些充满爱意的呵护作为一种强化,有效的迎合了孩子身心上的需求。

长此以往,在孩子心中就逐渐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循环:

跌倒 -- 妈妈担心 -- 妈妈关怀和拥抱 -- 宝宝哭 / 宝宝紧张。